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内涵、影響和對策
日期:2012-03-23 | 點擊量:
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高等教育被WTO納人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跨國辦學和大規模留學潮以及國際間高等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日益擴大,這一切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不可阻擋。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内涵和它對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影響,因勢利導地制訂符合本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正确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豐富内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IAU)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給予了以下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内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本身有着豐富的内涵,它強調各國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國際社會承認和接受;它同時強調空間上的開放性,要求各國都能開放國内教育市場,既能在國外辦學又能容納外國在本國辦學;它強調國際教育資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國能廣泛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它還強調各國的高等教育要不斷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動調整并适應國際交往和發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開的國際教育大會的主題所宣示的:各國要在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中“學會共存”。
伴随着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同樣具有雙重性,它既為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又使其面臨沖擊和挑戰。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尋找科學的應對策略。
二、發展的機遇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無疑将會給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帶來發展的機遇,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教育市場的開放,彌補了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的不足
在WTO有關服務貿易的總協定GATS(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中包括了教育服務。因此國際教育資源可通過獨資或聯合辦學方式進入WTO成員國。近年來,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的高校都在向亞洲國家輸出教育資源。澳大利亞以合作辦學的形式,在中國設立了十餘所高等教育機構,有的以中國大學的二級學院形式出現,如上海大學的悉尼工商學院,有的實行聯合辦學的形式,如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與南京大學聯合辦學等。加拿大與美國許多高校已經與我國沿海地區高校合作辦學,近年來還有向内地發展的趨勢。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水平,也為發展中國家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創造了條件,為高等教育大衆化作出了貢獻。
2.2雙向留學的規模擴大,為中國高校走向世界創造了良機
随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出國留學與外國來華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統計,1999-2000年度在美國高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達51.4萬人,其中大部份來自發展中國家,中國留學生達5.4萬人,比前一年度增加6.8%。同一年度來華的外國留學生也達4萬人,他們為中國高校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費。近年來雙向留學人數還在不斷增長。我國的高校還可走出國門,在海外興辦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和專業。這一切既為外國人學習中國的科技文明成果提供了途徑,也為我國的文化科技知識走向世界開辟了道路。
2.3國際交流與合作利于學習國外先進科技知識和高校管理方式
高等教育國際化除了帶來先進科技知識外,還給中國帶來了現代教學管理觀念、模式和一些國際通用的标準、質量評估方法和考試模式。我們可以對其擇優學習和引進,如中國國内高校間以及中國與外國高校間都已開展了網上教育和遠程教育。又如TOFEL、GRE、IELTS已成為中國大學生所熟知的英語考試模式。在這個基礎上,産生了我們自己的EPT和HSK(英語和漢語水平等級考試)模式。
2.4高等教育國際化推動了國内高校的現代化改革
近十幾年來,國内許多高校向國外派遣了數以萬計的訪問學者,他們不僅帶回了先進的科技知識,也帶來了根據國際人才市場需求來改革高校招生方式、專業設置、教學内容和方法的動力。他們中間有不少人已成為高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直接促進了我 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使我國高校從單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搖籃,朝培養具有國際競争力的複合型人才的方向前進。
三、沖擊和挑戰
高教國際化在帶給發展中國家機遇的同時,也對它們形成了沖擊和挑戰。
3.1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歧視,加劇了國際間高校的不平等
發達國家一般占據國際高等教育的主導地位,如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的德、法、意等國,它們在教育規模、價值觀、語言、科學知識産品等方面有淹沒和排擠其它國家的趨勢,特别在高校的質量評估、學位的等值互認方面有嚴重的歧視現象。如我國有些已進入211工程的重點大學的學位都未能得到發達國家的承認,而我國在醫療專業方面的學位幾乎都得不到發達國家的承認,學生畢業後也不能在發達國家行醫。而發達國家的幾乎所有高校的學位都在我國通行無阻,這顯然是十分不平等的。
3.2國際商業化思潮對神聖的教育觀念的沖擊
長期以來,大學一直被視為是提供學術專業和科學知識的教育機構,絕大多數高校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高等教育被認為是神聖的公共财産。而在商業化思潮中,高等教育已被看成私有财産,提供知識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國際上已經出現而且還将繼續出現以盈利為目的的高等院校。這本身就與中國的教育法規相沖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5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盈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而在國際化浪潮中來華辦學的大多數外國高校恰恰是以盈利為目的,而不是來贈送免費午餐的。
3.3高等教育市場的競争将日益加劇
大量的外國教育機構通過走進來辦學和吸引留學生出國的方法來華争奪高等教育市場。事實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已經憑借經濟與教育的發達大搞高等教育出口,吸引了發展中國家大量優秀人力資源和民間高等教育經費。據報道,近十年中僅我國就有25萬人自費出國留學。據統計,90年代在美國的留學生年人均消費為1萬5千美元(含學費和生活費),在加拿大約為1萬1千加元,[3]這對高等教育出口國是一筆可觀的收益。對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市場則是一筆損失,而留學生中不少人才又留在發達國家服務,造成發展中國家的二次損失,這筆無形資産的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3.4發達國家在政治、文化和價值 領域上對發展中國家的滲透會擴大
發達國家利用自己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主導地位會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文化、價值領域的精神滲透,在國際化中,撲面而來的大量西方知識信息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其中不乏精神糟粕。這些糟粕将侵蝕和扭曲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需要我們時刻高度警惕。
四、應對策略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潮中,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發展良機迎接挑戰;如何将沖擊變成動力,将挑戰變成機遇,關鍵在于采取正确策略。
4.1全面正确地認識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作用和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使命
從發展中國家的觀點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實際上是結合本國的國情,吸納和借鑒國際上優秀和通用的科技文明成果對國内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和優化的過程。
中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以中國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基點, 以中國國情為結合點的西為中用的過程,具有中國特色的過程,而不是全盤西化的過程。主要目的是為中國培養高素質能參與國際競争的人才。從廣義上講,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應當是一種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平等雙向的融合過程,這個融合不是簡單劃一的完全一緻化,而應是包含各國特色和差異的辯證統一。
4.2加強高等教育在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通過合作辦學、互派訪問學者、開展項目合作、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多種渠道加強國際間交流和合作,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科技知識及傳授知識的手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高效率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來,在我國高校中發展很快的多媒體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就是向發達國家學習,西為中用的成功例子。但是,在與外國合作辦學中,一定要維護我國的教育主權和民族精神。
4.3努力參與國際教育市場
在容納發達國家向我國輸出教育資源的同時,積極向外國輸出我國的教育資源。擴大招收其它國家留學生來華留學,并在外國辦學。現在我國高校學習的留學生來自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果政策引導正确,我國的高校還能吸引更多的留學生。這除了使高校本身能獲得更多的辦學經費外,還讓留學生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曆史,使他們日後成為中國的朋友,友誼的橋梁。我們還要積極地走出去,在國外辦學。我國加入WTO後,各國與中國打交道的機會日益增多,世界上想了解中國和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我國向海外輸出漢語教育,推廣國際漢語水平等級考試(HSK)有着得天獨厚的機會。筆者相信以教英語而享譽中外的“新東方”在國外開設類似的機構教漢語,一定能取得同樣的成功。此外,我國在中醫學、傳統工藝、餐飲業、武術等領域的教育資源對外國教育市場有着獨特的吸引力,都在海外有用武之地。這必将大大增強我國在教育國際化中的影響。
4.4制訂和完善我國的高等教育法規,争取高教國際化中的平等地位
為了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相協調,我國應制訂和完善相應的高等教育法規。如建立我國自己的高校資格認證和質量評估系統,并使之得到國際公認,争取與西方國家在高校畢業生學位上等值互認。抵制對發展中國家高教質量和學術成果的歧視,揭露那些教育質量低下,貪圖盈利的外國騙子學校,因為正如美國著名的比較教育學者阿爾特巴赫教授所指出的:“一旦發展中國家的大學屈從于由WTO管理的國際學術市場,它們肯定會被那些隻圖盈利,根本不顧國家發展的海外機構和項目所淹沒”。
綜上,高教國際化對發展中國家有着雙重影響,對此我們不能閉關自守,盲目退縮,也不能一味西化,全盤接受,而應高瞻遠矚,制訂正确的策略興利除弊,充分利用它帶來的有利機遇,積極消除它的不利影響。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隻要我們用正确的策略導航,就一定能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潮中,乘風破浪,成功地到達勝利的彼岸。